云南大理白族“绕三灵”大理白族人的情人节
大理白族人的情人节

时间:2019-01-04  来源:七彩云南  作者: 我要纠错


时间:(农历)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(公历)5月29日至5月31日

绕三灵,白语叫“观上览”,意为“逛三都”,属农闲季节白族民间的自娱性迎神赛会。这里说的“绕”,白族话叫“观”,确切的翻译应该是“逛”才对。就是一路慢行,边舞边唱;三灵,指三个地方:即位于大理古城西、三塔寺旁的“佛都”——崇圣寺;位于苍山脚下的庆洞村的“神都”——圣源寺,以及位于洱海西北岸的“仙都”——金奎寺。

三塔旁的“佛都”——崇圣寺

在民间,关于绕三灵由来的传说颇多。这个节日也因传说不同而汉译名称各异,有“绕山林”“绕桑林”等。但是比较普遍的传说是与白族宗教信仰本主有关的故事。当然,还有各种不同的传说,出入很大。但是,绕三灵的产生与大理白族的本主信仰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。而且过去它又是群众在栽种前向本主祈祷丰收的仪式。历史上,以水稻农耕为主的白族,在水稻栽种之前,人们必先要向神灵企求风调雨顺、祝愿五谷丰登。另外,这种绕三灵的歌舞活动,实际上也是紧张的水稻栽种之前,人们的一种特殊的游春活动。

传统上,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四日,刚好是种植水稻的农忙节令之前,又恰值天气和煦,山川秀丽,生活在苍山洱海一带数百个村庄的白族民众,不分男女老少,都插花戴朵,浓妆淡抹,身着节日盛装出席。绕三灵队伍以村为单位,队伍分为三部分:每队前有为一男一女(有时也为两男或两女)的老人(称花柳树老人),头缠大白包头,身穿雪白对襟衣,着彩色绸裤,脚穿缀有红绒球的彩线凉鞋,打扮得十分风趣,二人共扶一枝杨柳,柳枝上挂一个葫芦,一块彩绸,一人执拂尘,一人执红扇或甩白毛巾,二人边舞边对唱白族“花柳曲”,唱词幽默诙谐。中部队伍除了吹笛子的一人外,有男女舞者数十人,有的唱调子、打霸王鞭、敲八角鼓、双飞燕。队尾则由吹树叶的一人和数十位亦歌亦舞、手执扇子或草帽的妇女组成。大家排成“一字长蛇阵”,在花柳树老人的带领下,形成数万人参加的春游活动,于农历四月二十二日早晨,聚集到大理古城城隍庙,点燃香烛,准备行装。人们满怀热情,希望通过自己虔诚的祭拜,使今年风调雨顺,秋后五谷丰登;也祈祷阖家平安。

绕三灵舞队(作者:大理古城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理事、白族作家施怀基)

绕三灵舞队的主体,由霸王鞭和金钱鼓对舞组成。霸王鞭用4个节的空心竹制成,长约1米,鞭头有三组铜钱,尾端有二组。金钱鼓以木条围边成八角或六角,一面绷羊皮,直径约18厘米,每片木条中间凿约一寸长方孔,内装铜钱两枚,用铁钉固定。活动时铜钱相互碰撞发出响声。舞时,女子持霸王鞭中端,男子手捏金钱鼓的一角对舞。舞蹈中霸王鞭通过杵地脚踢,以及摩擦身体发出响声;金钱鼓在舞时以掌、肩击鼓,嘭嘭有声。双方仰俯屈伸、辗转反侧,一时心对心、一时背靠背、一时脚勾脚,节奏鲜明而欢快,节拍由慢渐快,形成高潮,具有强烈的感染力,能营造热烈、欢快的气氛。舞队经过的村寨,游人争相购买村民们做的铜钱,象征避邪的太阳膏,象征女子健康的幼儿小花鞋和小衣服,象征五谷丰登的花串和小棱角等,人们把太阳膏贴在额头,把花串等挂在胸前。队伍白天边走边唱边舞,一路欢歌笑语,吹吹打打,兴高采烈,朋友相见叙旧,情人趁机谈情,场面宏大热烈。每到一个村庄,村民还要出来有意阻拦,并推出最优秀的歌手与之对唱对跳,唱够了,跳够了,才让对方上路。往往出现许多逗笑斗趣的场面,人群中爆发出阵阵开怀大笑。晚上,人们三三两两地在田野和树林里燃起一堆堆篝火,烧茶煮饭。饭后,老人一边喝茶,一边弹三弦,唱"大本曲",青年男女则约上相好,到树林深处谈情说爱,直至通宵达旦。

在这3天里,“绕三灵”的人们要行走四十多公里路程,吹吹打打,载歌载舞,对歌应答。而今,绕三灵发展到现代,其内容形式产生了很大变化。首先是参加绕三灵的人员由昔日中老年男妇居多,发展为白族青少年都参与的一种民族盛会;活动内容由祈求神灵赐子降福和禳灾,发展为集春游、白族歌舞和娱乐为一体的民俗活动;时间减少了一天,即因为大理古城城隍庙已改作他用,减去了农历四月二十二游城隍庙的活动;白族歌舞除打霸王鞭、唱"花柳曲"和对调子外,还增加了许多传统的白族歌舞表演,形式多样化,使绕三灵更具地方和民族特色,被称为白族人民的"狂欢节"。绕三灵传承历史久远,群众基础深厚,活动规模庞大,巡游空间广阔,体现出白族在文化上的包容吸纳能力和高度的创新精神。它对强化文化认同感,增强白族凝聚力有很强的现实作用,已成为白族文化最有标志意义的象征之一。2006年5月20日,白族绕三灵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绕三灵的白族人民(图片来源:大理州宗教局)

2016年的云南大理白族绕三灵将于公历5月29日到31日在大理举行,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感兴趣的旅客届时可前往大理,亲身体验“白族狂欢节”的魅力。


大理白族人的情人节——绕三灵

关于爱情这档子事,喜欢的得不到,得到的不珍惜,失去的怀念,相见的恨晚。你若说,小编又在老生常谈了。满大街都在上演着名叫《终其一生,都满是遗憾》的七点档肥皂剧,哪里不是这个样子,

其实还真不然,大理白族有个节日叫绕三灵,可以毫不避讳的说,绕三灵是白族人的情人节,更是能为社会、家庭、道德接纳的幽会节。当然这个幽会也仅限于已婚男女,双方在绕三灵期间可自由外出幽会婚前的"老相好”,昼行夜宿于寺庙和附近林木河畔,沿袭着古代“仲春之月,令会男女。于是时也,奔者不禁”的遗风。

早期形态

关于绕三灵由来的传说颇多,但追根溯源应是由民间“祈雨”活动演变而成。

绕三灵起源于唐南诏国时期,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。唐樊绰《蛮书》就记载了绕三灵活动的早期形态;另据清《滇中琐纪》载:“大理有绕三灵会,每岁春季下浣,男妇成集,殆千万人,十百各为群,群各有巫领之,相传起于南诏,数千百年不能禁止,盖惑于巫言,祈子嗣,禳灾病。”

相传,过去大理常因干旱无雨而无法栽秧,以水稻农耕为主的白族先民,在水稻栽种之前,必先要向神灵祈求风调雨顺、祝愿五谷丰登。于是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,栽秧季节到来之前,都要组织大型祈雨活动,而祈雨期间正是人们聚会的好时机,于是就派生出热闹的绕三灵民俗盛世。

第一阶段衍变

因特殊的战争环境,绕三灵逐渐演变为人类繁衍、生育需要的节日。

唐天宝九年(公元750年),南诏王阁罗凤率妻女赴成都会议,途经唐设在滇西的姚州都督府,姚州都督张虔陀强奸阁罗凤的妻女,又向朝廷诬告阁罗凤谋反。引起阁罗凤极大愤慨遂举兵攻陷姚州。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“天宝战争”

此后,大唐王朝多次派兵来攻打南诏国,南诏打败唐朝以后,利用战俘唐军汉人中文化较高的人材,在各方面传播培育南诏土著民族,在文化、医学、军事、种养业和冶炼、政治等方面得以较快发展,国力逐渐强大,接着便四处用兵,向周边地区掠夺财物,扩张土地。

但是在那种冷兵器的年代,战争打的就是一个肉搏残杀。南诏国因为战争年年,国内男丁骤减,寡妇居多。而在人口就是生产力的时代,南诏国这样不大不小的政权,它既要维护国内的统治,又要抵御外敌,甚至还要侵略他国,同时还需要进行生产,这就需要很多的人口,特别是男人。

为了加快人口繁衍,南诏国一方面派兵攻打成都等唐王朝统治的人口繁茂的城市,去抢会手艺的男人回来,强行跟南诏国的寡妇婚配。另外,借助白族绕三灵这个节日,在这三天的时间里,要求南诏国的各王公贵族,将自己的男性奴隶、仆人放出去参加节日,而国内的寡妇、单身女性,则可以在绕三灵这三天的时间里,只要看上哪一个参会的奴隶或者男子,就可以将其带到附近的树林里,尽情享受性,并达到怀孕生子的目的。

这个风俗,一直持续到南诏国灭亡。

到了大理国时期,统治者大理段氏崇尚佛教,不喜征战,国家少有战争,大理国人口开始稳定增长。到这个时期,绕三灵这个传统节日,除了没有孩子的父母去求子嗣之外,也有年轻人、情人去寻欢,但参加的人数和规模已经远远达不到南诏国那样的标准了。

第二阶段衍变

受汉文化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的影响,婚恋自由的大理国人也开始出现了有情人不能携手终老的悲剧,绕三灵成了情人们幽会的节日。

洪武十五年(1382年)沐英率部攻大理(今属云南)。俘获段世。不久,明军分兵攻取了云南全部。 大理实行文化灭绝政策,并强行推广当时所谓的汉文化,直到清朝,甚至解放前,受汉文化中婚俗文化的影响,大理也慢慢开始实行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礼仪。

《蛮书》卷八《蛮夷风俗》清楚的记载了未婚男女寡妇鳏夫在婚前可以任意“欢乐”,最终与最恩爱的结合,老情人们都来送一程“私夫夕来相送”,一但结婚后继续“乱来”就会被处死,大富人家、官宦子弟用钱赎命,仍然要承担发配丽水瘴地的严重后果。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南诏婚姻制度的大概,在“领导干部”妻妾成群的时代,南诏“中央领导”还是非常人性化的:结婚之前爱怎么玩怎么玩!

汉文化的入侵,这直接导致了一个很严重的矛盾出现:“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。”而此类情况的出现也直接导致了很多悲剧的酿制。比如根据学者调查,丽江纳西族为了反对这一封建婚俗,可考的殉情人数至少在十万以上,而这基本都集中在明朝到解放前这短短三百多年的时间里。

万幸的是,因为绕三灵的存在,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矛盾,殉情的悲剧在大理少有发生。

大家都知道,大理白族有母性崇拜的悠久历史,文化博大精深,人文底蕴浓厚、包容,民俗民风较为开化。于是白族人选择了绕三灵这个传统的节日,允许甚至鼓励男女与自己婚前的恋人相会。为不能成为夫妻的情人提供几天社会、家庭允许、不受道德谴责的公开相处时间。

就像有些参加节会的老人唱的:“我牙已经脱落了,唱不成歌了,但我要来默默与你坐一会!”

绕三灵在活动中保留一些古老群婚遗俗,是白族社会尊重女性、承认妇女地位的集中体现;活动的文化内涵中传递着白族非常重要的生殖崇拜信息。在活动中,白族男女可以通过对歌等形式,建立较为隐秘的情侣关系。这种道德规范的嬗变不仅暗涌着白族对于儒家封建礼教的修正,而且还表示了对人性的极大。

第三阶段衍变

社会发展到了今天,作为开放、包容、人性化的少数民族白族,基本已经不会出现父母包办婚姻的情况了,因此绕三灵中的情人约会已经不再成为绕三灵的主要内容。绕三灵更加偏向宗教意义。

三灵,指位于大理三塔寺旁的“佛都”——崇圣寺、位于苍山脚下庆洞村的“神都”——五百神王庙、位于喜洲东部的“仙都”——洱河祠。

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,生活在苍山洱海一带数百个村庄的白族民众,不分男女老少,都插花戴朵,身着节日盛装,从大理城出发,至洱海边的马久邑村止,历时三天,主要是串游这三个寺庙。

绕三灵活动的核心,便是各村组成的寻祭队伍,他们代表着各村本主前往“神都”朝拜供奉于此的最大本主“五百神王”。他们以村庄为单位,携带祭祀用具和简单的行李以及食品、炊具等,从四面八方赴会。

“绕三灵”队伍分为三部分:前导为一男一女(有时也为两男或两女)两位手执柳树枝和牛尾的老人(称花柳树老人);中部除了吹笛子的一人外,还有手执“霸王鞭”、“金钱鼓”的男女舞者数十人;队尾则由吹树叶的一人和数十位亦歌亦舞、手执扇子或草帽的妇女组成,排成“一字长蛇阵”,在花柳树老人的带领下,形成数万人参加的活动。

途径村寨时,游人争相购买象征辟邪的太阳膏,象征女子健康的幼儿小花鞋,象征五谷丰登的花串和小棱角等。人们把太阳膏贴在额头,把花串等挂在胸前,一路吹吹打打,兴高采烈,朋友相见叙旧,情人相机谈情,场面宏大热烈。

行至傍晚,游人便三三两两地在田野和树林里燃起一堆堆篝火,烧茶煮饭。饭后,在寺院内外场地,老人一边喝茶,一边弹三弦,唱“大本曲”,在寺院内外场地,打“霸王鞭”和“金钱鼓”,跳扇子舞、唱白族调子。当晚即夜宿庆洞庙宇和四周野地树林中。人们尽情歌舞,通宵达旦,热闹非常,使这里成为“绕三灵”活动的中心场所。

四月二十四日,祭拜象征洱海之神的斩蟒英雄段赤诚本主。

四月二十五日,到大理城北洱海边的马久邑村,祭拜这里的“本主”保安景帝。

在这3天里,“绕三灵”的人们要行走四十多公里路程,吹吹打打,载歌载舞,对歌应答。

绕三灵传承历史久远,群众基础深厚,活动规模庞大,巡游空间广阔,体现出白族在文化上的包容吸纳能力和高度的创新精神。它对强化文化认同感,增强白族凝聚力有很强的现实作用,已成为白族文化最有标志意义的象征之一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  • 上一篇:孟连神鱼节
  • 下一篇:马居里:《陇川景颇族“目瑙纵歌”的传承与发展》
  • 无相关信息
    栏目更新

  • 关于我们 | 打赏支持 | 广告服务 | 联系我们 | 网站地图 | 免责声明 | 帮助中心 | 友情链接 |

    Copyright © 2023 kmw.cc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 昆明网 版权所有
    ICP备06013414号-3 公安备 42010502001045